构建沿黄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机制
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,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。沿黄九省区协同生态治理、共谋经济发展、共享生态建设成果和经济发展红利,实现沿黄区域大联动、大协同、大发展的目标,是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。
一、沿黄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合作原则
沿黄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,有利于构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,坚持科学、公平、合理的发展原则,确保经济协同发展道路能够行之有效、多方平衡、行稳致远。
(一)生态优先原则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沿黄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,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,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,注重生态建设,探寻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。
(二)区域共享原则。一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。在保护、开发和利用等方面,沿黄区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需要在更大空间进行优化配置、组合和共享。二是资金技术资源共享。发展实力较强的省区,需要积极支持弱势区域的经济发展,为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,努力把控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关系,提升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。三是人才资源共享。弱势区域在发展过程中,自身吸引人才落地能力不足,迫切需要优势区域的人才资源共享。
(三)裁长补短原则。坚持裁长补短原则。一是能够“做大联强”,凸显产业优势互补,企业强强联合,做大优势产业;二是在平等协商、自愿合作的基础上,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;三是能够实现产业梯次布局,延伸产业价值链,扩大产业辐射区域,实现区域均衡发展。
(四)一以贯之原则。抓住区域协同发展重点,统筹规划区域政策、资源、环境等领域,形成长效发展协调机制,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损坏市场配置资源基础的“一刀切”行为。
二、沿黄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合作路径
(一)系统谋划,加强顶层设计。沿黄九省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,需要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、制度,将沿黄九省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统一化、制度化,打造沿黄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片区,确定独特的区域发展体制,签署高度统一的战略框架协议。一是目标高度统一。沿黄九省区要积极推动经济协同发展,优化区域产业结构,提升经济发展聚集效应。二是政策高度统一。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,要在突出优势的同时,兼顾公平,支持弱势区域发展。三是生态高度统一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,要坚持生态优先,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,探索规划国家级沿黄生态公园、国家级黄河文化博物馆等项目,实现沿黄区域生态带、文化带、产业带一体化发展。
(二)统一思想,注重生态建设。沿黄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,需要政府之间跨区域合作,统一思想认识。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,打造沿黄生态区,提升黄河生态治理层次,保证黄河安全第一;二是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,减少黄河水土流失,降低黄河水域沙土沉积速度;三是推动沿黄河产业迁移工作稳步开展,减少沿黄生态保护区工业生产活动,有效增加保护区面积,缓解沿黄区域“湿地不湿”难题,逐步恢复沿黄湿地生态,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。
(三)多元合作,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。坚持“谁保护谁受益,谁利用谁补偿”的基本原则,科学确定生态补偿范围,遵守市场化生态补偿标准,充分保护生态保护区域利益。通过技术资金支持、项目合作、人才交流、信息共享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平衡地区发展差距,帮助利益受损方或其他合作方创造合作平台、夯实合作基础、增强合作意愿。同时争取民间资金加入生态补偿行动中,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,注重生态保护区产业平衡,根据不同的补偿内容灵活选择补偿手段,在市场经济的推进中逐步扩大市场化利益补偿的适应范围。
(四)强化制度,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,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范围,形成财政纵向转移支付制度,大力扶持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,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。产业协同发展获益方要研究制定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、税收分税制度,支持弱势区域,发展区域经济。
(五)区域协同,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彻底打破行政区域划分障碍,形成区域发展合力,实现沿黄生态带、沿黄经济带、沿黄旅游带“三带合一”发展目标,打造沿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片区。统筹生态、经济协调发展,重点支持优势区域经济发展,兼顾区域经济均衡发展,加大对弱势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,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,落实具体补偿措施,避免造成区域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产生矛盾。
编辑:张辉